【灵相千幻•讲座回顾】敦煌文化周系列活动讲座之六心灯 ---敦煌壁画的感悟


2018-11-02 10:00:00   编辑/杜娟

编者按:
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其莫高窟有古代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被称为“世界美术博物馆”。敦煌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民族美术文化的结晶体,中国几代艺术家曾以敦煌为精神圣地。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5年来,是‘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参与”。强调“文化是人心相通、增进互信的桥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力量。我们坚持以丝路精神为纽带,以民心相通为目标”。所以,促进敦煌文化的复兴和产业集群,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就成为我们承办--- “灵相千幻---2018中国敦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传承与创新文化周”的使命。这次活动,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双方在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上层楼具体举措。是为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活跃学术氛围,强化艺术院校之间资源互补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

      10月31日上午11点,设计与艺术学院敦煌文化周系列讲座之六——《心灯 ---敦煌壁画的感悟》在艺悦楼YD103展开。主讲嘉宾为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高山老师。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敦煌研究院赵俊荣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应一平教授,敦煌研究艺术中心主任、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传承人杜永卫老师,以及我院师生200多人到现场进行了聆听。

 
          这次讲座,高老师没有长篇大论地侃侃而谈,而是就真心生发出的一些“感”与“悟”与在座的师生分享。
         高山老师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7岁时,一次临摹敦煌莫高窟经变图的偶然经历,使他终身难忘。那些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的壁画,让他流连忘返,并毅然决定毕业后留在了这个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古镇。这一留就是30年,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敦煌。在日积月累,严苛的临摹过程中,高山老师慢慢地也由最初的兴奋而逐渐感到了迷茫,如此长年累月的临摹,对于自己绘画艺术的创作到底有多少帮助呢?一个油画生整天这么临摹会有出路吗?虽有疑问,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坚持临摹的同时,也在大胆地进行“再创作临摹”模拟实验。在描绘彼时东西方交汇的世界景象的原址中,高山老师精挑细选,淘汰了一些“材料”,并逐渐形成了极具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手法,可以概括为:临摹、修饰、创新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反抗。


 
        对于创新,高山老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释。他认为如果将敦煌比喻成一个仓库的话,那么其中的各种造型、动态、神姿、装饰元素等等无疑就是一个个零部件。对于艺术家来说,要想创新,就不能仅仅做拿来主义,即不能简单粗暴地将这些零部件生搬硬套地放到自己的作品中来,一件艺术作品绝不应该只是一些元素的堆砌,而应带有艺术家个人的理解与思考。当然,对于设计师来说,提取其中的一些元素作为设计中的一部分,这无可厚非。


 
        高山老师言辞诚恳、谆谆善诱,为大家解开了艺术创作道路上遇到的难点。而对于他自己,我想借用周江林先生对他的评价,“高山,作为一个诗人存在的话,我看到了一种有野心的秘密——是要抓住这些壁画背后的深意,即以毁灭的方式所‘创造’的一个过去,将其从时间的流逝中分离出来,凝固成画面。”
感谢高山老师!(撰稿/李金泽 编辑/杜娟 审核/吴军)

嘉宾介绍:

主讲人:高山
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85年调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室从事壁画临摹工作
1994年至1996年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平山郁夫工作室留学
1997年归国在敦煌研究院任段文杰院长秘书
现为敦煌市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