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网络行为?


2019-07-08 11:07:00   编辑/杜娟

  •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外因
1.网络先天隐患。网络的共享性、便捷性、开放性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为大学生的学生成长也提供的便利。网络开放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各种低俗趣味的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空间虚拟性,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其一方面给予个体独立的空间,一方面又让个体缺乏现实的约束,给予侥幸的机会。而大学生社会阅历少,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不强,使得其对网络自由产生偏差,进而导致行为偏差。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社会个体的稳定发展,又存在一定的隐患。
2.网络规范教育不足。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规范教育,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足,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网络行为的引导,网络规范的宣传讲解,过于重视学生的网络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网络文化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这使得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认为网络行为不受约束,网络道德规范不重要,进而产生网络偏差行为。
3.网络监管力度不够。健全的网络监督管理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规范意识,约束网络偏差行为。现行高校管理制度基本是针对现实空间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于网络空间行为的监管体系和舆情控制机制建设尚不成熟,大学生有更多上网自由和行为自由。偏差行为产生后,监管制度不能及时干预处理,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和行为忽视心理,加剧产生偏差行为的倾向。
(二)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内因
1.网络安全规范意识淡薄。网络社会信息丰富、资源巨多,虽有别于现实社会,同样也是共同生活场域,需要一定的规范保证正常运行。大学生对网络自由的极端化、绝对化认识和行为倾向特点,使其在进行网络活动的规范意识较之现实行为明显不足,网络安全规范意识淡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常常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2.心理问题的规避。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突出。在虚拟的、匿名的、便捷的网络空间能够满足个体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要求,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提供宣泄心理压力的场所,给予一定支持和帮助,满足尊重和交往的需要。部分大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当现实社会不能帮助其解决时,为规避问题常常会通过网络获得支持,一旦网络满足感高于现实,即会造成脱离现实、沉迷网络问题出现。网络是逃避现实的一个场域,但网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过度依赖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教育引导对策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已经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教育管理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1. 重视网络规范建设,营造和谐网络环境。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制定与本校相适应的、科学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规范意识。同时,要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督,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严禁各种形式的不良信息传播。通过制定学生上网公约,倡导网络文明,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约束网络行为,提高网络安全规范意识,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习惯。
2. 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网络思政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政的一种新形式的教育方式,旨在利用网络平台,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积极搭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给予一定的教育引导十分迫切。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新时代网络媒体优势,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应注重网站内容建设,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通过开辟特色栏目、新媒体公众号、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网络活动来发挥网络的交流沟通功能、舆论引导功能。
3. 网络教育进课堂,拓宽思政教学空间。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也是思政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积极将网络教育推进课程教学中,拓展思政教育方法。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打造网络新媒体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现有课堂局限性,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线上听课、线上讨论等活动,拓展教学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政课堂应将网络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加入教学内容中,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承担网络责任和义务,合理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现实生活吸引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形式,其隐性思政的育人功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活动的组织开展,倾力打造具有时代要求的、符合校园特色的、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下走出网络,亲近现实生活,提高大学学习生活的乐趣,发挥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同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自我认识,合理宣泄心理压力,减轻对网络的依赖,健康成长。
5. 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健全心理辅助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助机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走进现实,减轻偏差行为的产生。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中心,配置心理实训室,开设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课程,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同时,可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上咨询服务,特别是针对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服务,通过网络互动交流与现实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问题,摆脱网络依赖,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减少网络偏差行为产生。
 
 
作者简介:雷阳,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崔震,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