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相千幻•讲座回顾】敦煌文化周系列活动讲座之七 守望敦煌—莫高窟人的


2018-11-02 10:05:00   编辑/杜娟

编者按:
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其莫高窟有古代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被称为“世界美术博物馆”。敦煌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民族美术文化的结晶体,中国几代艺术家曾以敦煌为精神圣地。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5年来,是‘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参与”。强调“文化是人心相通、增进互信的桥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力量。我们坚持以丝路精神为纽带,以民心相通为目标”。所以,促进敦煌文化的复兴和产业集群,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就成为我们承办--- “灵相千幻---2018中国敦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传承与创新文化周”的使命。
这次活动,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双方在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上层楼具体举措。是为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活跃学术氛围,强化艺术院校之间资源互补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

       11月1日上午9点,设计与艺术学院按照敦煌文化周系列活动计划,在艺悦楼YD103开展了活动系列讲座之七——《守望敦煌—莫高窟人的保护传承、研究弘扬之路》,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敦煌研究院赵俊荣老师,我院吴军书记主持,王铮先生以及学院部分教职工及百多名学生参加聆听了此次讲座。
       如果说常书鸿前辈是第一代,段文杰、李其琼等前辈是第二代开创敦煌壁画临摹研究事业者,那么赵俊荣就是传承这项事业的第三代。他是第三代的佼佼者,他不仅忠实地传承了前辈们历经半个世纪积淀的高超画技和宝贵经验,而且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而在他身后,已经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面壁石窟数十年,忠实原作,忠于职守,去认真传承这门极尽客观与真实的临摹技艺了!


 
      通过欣赏《敦煌人》纪录片,我们了解到莫高窟昏暗的洞窟内,一座高高的木塔,一个狭窄的梯子端头放着一块画板、几个调色陶碟、一杯水、几支画笔、一块反光板。面对上千年的壁画,画者一笔一笔地临摹着……这是一个敦煌石窟壁画临摹者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里,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俊荣一干就是40年。仅在盛唐217这一个洞窟就临摹壁画13年。

 
      赵俊荣老师从早期的莫高窟艺术讲起,早期的莫高窟艺术在近二百年中经过了北凉至北周四个历史时期,首先是接受了西域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东面北凉的影响,特别是北魏晚期以来中原艺术给敦煌带来的新风格,这种风格与西域风格相融合,与敦煌地方色彩相融合,于是在隋代统一全国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新的统一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紧接着从隋代的莫高窟艺术到唐代的莫高窟艺术再到莫高窟晚期的艺术,根据不同民族的政权,社会思想及宗教信仰方面讲解了各时代的石窟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特点。讲到敦煌壁画的临摹感受时,赵俊荣老师说要把自己真诚地融入洞窟中,用“心”作画,与古人对语。
        
 
      讲座最后,赵俊荣老师这样说:“我一生在敦煌只做了这一件事,我自认是一个普通的敦煌画工,一千年古代先民留给我们后人的艺术,几代前辈们传承的事业,作为前辈们的后晚学生只尽了自己应尽的本分。老前辈们都画到了八九十岁,我也会继续画下去的。我现在正在整理一些珍贵的图文资料,作为文献留给研究院,留给国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静下心来,去体验敦煌壁画的文化,能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去传承、弘扬这份艺术的珍宝!(撰稿/杜娟 编辑/杜娟 审核/吴军)

嘉宾介绍:

主讲人:赵俊荣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1955年3月出生于甘肃酒泉。1977年7月酒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12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工作。2005年3月退休,至今被敦煌研究院返聘继续从事临摹工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